《世界经济文汇》
【导读】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国内复杂严峻 在外部环境中,我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尽管中国交出了2020年世界经济最佳报告,但在全球经济解体新格局、新格局解体的“双周期”中,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仍是一大挑战。模糊的。 .近日,在2020年“JIC大讲堂”的第一场讲座中,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月生教授深入分析了未来全球经济形势和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并解读国内以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未来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王月生,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是过去全球经济“中心-边缘”结构的受益者
二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基本面貌是一种以美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为中心,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中心—边缘”格局。在这种格局下,主要发达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大部分,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国际规则、资源配置和全球治理的中心。周边国家扮演着自然资源、产品市场和加工制造的角色,它们根据发展程度和与中央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由近到远波澜起伏。这种结构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虽然明显有利于中央国家,但客观上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二战以来,以“中心—边缘”结构为基础的全球经济周期成为全球产业转移、GDP增长、贸易、投资发展和消费者福利改善的基础。
中国作为“周边”国家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全球化格局下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变。在“中心—边缘”结构下,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五次重大国际产业转移。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是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970年代和80年代,在第三、第四次“国际产业梯次转移”中,发达国家将重化工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地区。亚洲四小龙一方面接管发达国家的重化工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开始进入全球经济周期。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承担了全球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可以说,中国的整个工业化基本上是在这种全球经济格局下形成的。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代表出席联合国国际 布列塔尼体系是在货币和金融会议上建立的。图为参会人员。
全球经济失衡是双边的、诸边的、区域性的。
最大的结构性当代世界经济的问题是“中心—边缘”结构解体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中心—边缘”经济结构的制度基础是战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作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之上。状况。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格局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以此次危机为分水岭,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美国经济已经大幅下滑,已经不是从前了。 “中心—边缘”经济结构的矛盾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爆发。
在中部国家,特别是美国,基础产业持续外流导致制造业下滑,随之而来的是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同时,在美式全球化结构下,受益者主要是大企业和资本家,输家是产业工人。这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和社会泪水加剧。
“外围”国家的矛盾早已经暴露出来。 1998年的东亚经济金融危机和较早的拉美债务危机表明,周边国家如果不能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必然会陷入低成本依赖、比较优势锁定和中等收入陷阱。 .二战后,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但真正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不到5个。近年来,美国对世贸组织的破坏,对全球化的格局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中心—边缘”结构已经崩溃,短期内难以恢复,全球经济格局新秩序尚未形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将是一个以双边、诸边、区域为主体的碎片化结构。
二战后“中心-外围”结构图全球经济
跨度>
中国发展模式的失衡与世界经济结构的改革密切相关
在全球经济秩序失衡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外向度高,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失衡和不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出现疲态。在经济结构方面,过度依赖低成本优势导致创新和产业升级进程放缓,结构调整滞后,竞争力不足,进而导致虚拟经济泡沫严重,实体经济失血。中国已经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经济体崩溃的关头。能否实现转型发展,是中国能不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上一篇:文汇时评 | 以“开路先锋”姿态打造外资首选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