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文汇

浑身贸易霸权主义的美国怪兽 

来源:世界经济文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7

那些贸易战声势浩大,美国或许从中尝到过些甜头,但却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也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仍想靠贸易霸权主义来压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压舱石的中国经济,算盘恐怕打错了。

贸易大战的阴云笼罩在中美两国上空。

在美国的官方叙述里,对华贸易战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和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然而实质上,这是美国一贯的单边保护主义思维在作祟,是典型的贸易霸权主义。

纵观历史,美国曾经掀起过多场贸易战,可谓“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而贸易战的对象几乎覆盖了其所有的重要贸易伙伴。那些贸易战声势浩大,美国或许从中尝到过些甜头,但却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也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仍想靠贸易霸权主义来压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压舱石的中国经济,算盘恐怕打错了。

美日贸易战再现“珍珠港”

虽然现在美国和日本是贸易上的好伙伴,但它们在20世纪70-90年代间也曾发生多次贸易战,至今仍给日本人留下了持久的心理阴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格局呈现。日本作为制衡苏联的“盟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政策照顾,实现了经济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日本某些经济指标的迅猛增长令美国国内一些行业感到不安。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与美国在部分领域产生了多次贸易摩擦。

因为日本纺织品的市场占有额逐步提高,对美国纺织品制造业形成威胁。1971年,美国强迫日本接受了他们提出的“日美纺织品协定”,日本自愿单方面实施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美国的数量和种类。

第二次是1974年美国要求日本自愿限制对美钢铁出口量。到1976年,日本再次被迫和美国签订特殊钢进口配额限制协定。

最为激烈的贸易摩擦发生在汽车行业。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风靡全球,尤其是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一度超过20%,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国,而美国车几乎没有出现在日本市场上。1980年美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占汽车总进口的80%,达到192万辆。为了应对来自日本的竞争,美国不得不为国内汽车行业提供10亿美元的补助。因此美国强迫日本完全开放日本的汽车市场,日系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厂以及自愿限制对美出口汽车数量上限。

随着苏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崩溃,日本对抗苏联的“桥头堡”作用大幅减弱,反而其强大的经济规模及较快的经济增速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加上日本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与强大的出口竞争力压制了美国收窄贸易逆差和提升出口的空间。80年代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商品贸易赤字飙升至500亿美元,美日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整体逆差的30%—40%。上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也曾以“301条款”为武器,不断要求日本改善贸易结构。美国与日本全面贸易战的来临已不可避免。

当时的美国里根政府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实行高利率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推高了汇率,造成美元在1980年—1985年间上升了60%,加剧贸易逆差。1982年—1984年,由于汽车产量减少,美国汽车制造业减少了6万个工作岗位,是里根总统任期中美国失业率最高的时期。

1985年,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美国要求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同意日元兑美元升值,整个美日贸易战达到高潮。1985年—1995年间的美日贸易大战高潮,被称为“上世纪80年代的珍珠港事件”。“广场协议”签订不久之后,大批热钱流入日本,日本国内资产价格飙升,出现泡沫经济并最终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停滞,陷入“失去的10年”。

然而,在启动对日贸易战后,美日贸易逆差并未得到改变,1987年美日逆差曾达到567亿美元高峰,这段时间内逆差水平基本都在400亿美元之上。到1989年,美国总计已向日本发起24例“301调查”。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总结的,在所有情况下,都以日本屈服的形式解决,从而向美国提供了“只要以301条款加以威胁,就会管用”的惯例。

1992年,日本再次被迫将对美国汽车出口上限从230万辆下调到165万辆。1995年,美国根据《1974年贸易法案》对日本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美国还对日本彩电、半导体、电脑、电话等电子产品展开贸易战。

在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前夕,美国再次启动“超级301条款”,对进入美国的日本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1995年,上台伊始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心要打开日本市场,其贸易谈判代表坎特单方面宣布,根据“301条款”,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轿车征收100%的关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贸易逆差的GDP占比开始下降,日美贸易关系才有所改善。2000年以后,大部分贸易摩擦都在WTO的框架下得到解决。

上一篇:普惠民生:改革开放的初心和动力
下一篇:没有了